工作动态
工作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新闻

日前,在江西南昌县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的中试生产线上,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食品产品开发》课程正在进行。

“这是多功能膨化食品中试生产线,以谷物、植物蛋白为原料,经粉碎、配料、挤压成型、干燥、包装等工艺制成谷物早餐、蛋白颗粒、植物肉等产品。”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陈军为学生解释道,“这台机器是双螺杆挤压机,大家可以通过设置机器参数来调节生产。”闻言,学生们或排队学习操作机器,或品尝加工食品,或嗅闻食品清香,生怕漏掉了一个重要环节。

中试,是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的空白地带,被称为“达尔文死海”。“我们将课堂搬进中试生产线,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陈军进一步解释,“实验室和生产线的环境不同。实验室内搅拌饮品,能否搅动、有无泡沫,感官上影响不大。生产线上,随着生产量增大,物料搅拌、泡沫过多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影响生产结果。有了中试平台,食品生产工艺参数与设备不匹配等问题都会在生产线呈现,学生可以在生产一线了解和解决问题,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配置139台(套)仪器设备,有4条具备6大类10种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中试生产线,含智能化微生物发酵菌种高通量选育、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菌种及其产品检验检测、发酵产品创新研发等4个平台,既为本科生课堂和实习实践提供机会,弥补传统课堂教育中产业化实习实践环节的缺失,又帮助研究生利用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实现“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科研训练。

利用中试生产线,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田煜琦完成毕业设计《全组分燕麦乳开发》。“瞧上空的管网线,中试平台的各类机器通过管道相互连接,我能调动各类机器完善生产线,尽可能‘吃干榨净’原材料,这样实际投入生产为企业减负。”田煜琦告诉记者,“这还帮助我建立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思想,保证食品质量和口感风味。”

服务江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科为支撑的产学研用新模式,实行“企业化的科教融合”运行机制,促进学科创新成果与食品产业的对接和融合。“食品是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有了研究院,园区企业也因此受益,食品企业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企业员工培养可借助研究院的开放共享设备和技术支持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校企协同的技术迭代闭环。”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中心副主任左伟义介绍。

动物和植物是人们日常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中植物性来源的蛋白质在膳食补充和食品加工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大米蛋白是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不久前,江西盖比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员潘柳宁带着公司的大米蛋白粉参加上海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大米蛋白的溶解性较差,如何提升溶解度是业界难题。公司借助中试平台进行实验,探索出提高大米蛋白溶解性的方法,在展会上收获颇丰。”

目前,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建成40余种8000多株乳酸菌菌库,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制度并为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3家,推动12项专利技术产业化,形成年产能超20亿元的产品矩阵。

“下一步,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要向着成为江西省食品领域的学术与技术高地、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地、国内一流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的目标进发。”陈军表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洋、李玉兰、胡晓军)